智慧城市3.0的杭州实践,
依托城市环境品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10月20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应邀莅临“浙江大学-山东省青岛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一把手’专业化领学研修班”,并作题为“智慧城市3.0的杭州实践”专题讲座,以杭州为例讲解数字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经验,对青岛市整合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进行指导。来自青岛市各市直部门、各区市处级以上干部40余人参加。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姚青主持讲座。
王国平首先对“智慧城市”与“智慧经济”的关系作了梳理。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存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两种提法,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即scity),中国工程院提出了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即icity),把两者结合起来定义为智慧城市(icity)比较好。
智慧城市3.0,即新型智慧城市(new-intelligent city,即n-icity)。它的核心理念是以智慧城市经济为重点,抓好两个结合:即产业的智慧化和智慧的产业化相结合;城市的智慧化和智慧的城市经济化相结合。这个核心理念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经济业态,即所谓的“智慧城市经济”,简称“智慧经济”。
王国平指出,智慧城市3.0与以往所提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以新一代(智慧)城域网为基础,推进物联网进家庭。第二,以智慧家庭为载体,形成商业模式。第三,以系统供应商为平台,输出整体ag凯发k8国际的解决方案。
王国平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完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想要在以智慧城市经济为载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上“捷足先登”,从而“赢者通吃”,必然要有最大的决心、最高的目标、最优的规划、最好的政策、最强的合力、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益。为此建议:一是建立发展领导小组,二是编制总体规划体系,三是建立城市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四是优化评估考核机制,五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系统供应商,六是打造“案例教育 典型引路”的发展模式,七是建立高级别的发展论坛和博览会展示平台,八是建立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环境,九是推进高新企业“软硬结合”融合发展,十是全面推行“科学技术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机制,十一是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十二是坚持“抓大不放小”发展战略。
报告引起在场学员的热烈反响。在互动问答环节,研修班学员围绕青岛市高品质湾区城市建设踊跃提问,王国平就相关问题作详尽解答。
有学员代表提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各类型城市人口增长是否可持续问题。王国平指出,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城市化率超过30%时,即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则进入城市化增长趋缓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将不再快速增加,“后城市化时代”或“郊区化时代”就会到来。按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3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按当前趋势,四个一线城市人口会维持稳中有升,新一线城市人口仍将快速增长,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长则面临不小压力。当前仍有不少三四线城市在外延式扩张、建设新城新区,造成大量基础设施供过于求,出现地方政府负债居高不下与“鬼城”“死城”涌现的问题。城市发展要与人口数量相匹配,小城市新城新区建设要尽量少一点、慢一点,按照1平方公里新增1万人口标准建设,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制定好人才政策,更要制定好人口政策。
有学员代表提出,杭州旅游产业发展对青岛有何借鉴问题。王国平认为,青岛要发展好旅游业,一是从狭义旅游到广义旅游转变。杭州旅游发展从曾经观光游“一轮独大”向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再到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养老养生游、体育健身游“五位一体”,期间就是不断突破传统旅游行业的边界,不断创新旅游产业的新形态、新模式、新机制。杭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旅游委员会,将传统旅游局的单线主管模式拓展到多部门协同参与和统筹推进模式。青岛市旅游资源很好,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大力探索实践“5 x”模式,其中“x”就是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求,将当地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二是高度重视tod助力旅游的发展模式。抓旅游必须抓交通,特别是在当前的高铁时代,青岛旅游圈的拓展扩大必须要走高铁旅游这条路。青岛市各高铁站规划建设要围绕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进行研究,让各类交通工具尽可能进入城区甚至景区,提升游客体验旅游产品服务的便捷性。三是坚持“抓大不放小”,逐步形成“大项目引领下的众星拱月”格局。旅游是个政府主导性产业,自身价值低却能带动几十个产业发展,政府要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和平台推进旅游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补充,实现富民强市。
有学员代表提出,对比郑州、长沙等内陆地区新兴城市,青岛等沿海城市如何走出差异化的路子。王国平认为,省会城市崛起有其本身作为省城便于放大集聚效应的客观优势,省委省政府往往更加重视省城这个全省首善之城的建设。沿海开放城市与内陆省会城市先后崛起的次第关系,背后也有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因素,特别是腹地的支撑力度问题。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有工业化、城市化两大历史机遇。在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浪潮中,青岛作为港口城市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在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青岛市是否也抓住了机遇实现了快人一拍?青岛曾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进程,现在则是要靠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升级。很多城市面临的发展难题表面上看似出在工业经济上,但实质是出在城市层面,地方政府不能就事论事地抓工业、促产业,还是要回到城市层面一揽子谋划解决。人口和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要高度重视人口引入和人才的培养使用,用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以一流人才创办的一流企业集聚更多的发展型人口,这样才能摆脱地方资源限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城市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奠定基础。
据了解,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锚定的未来发展蓝图中,“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作为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是青岛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的主战场,同时也顺应了人民对品质化生活的期盼和需求。可以说,全方位整合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已经成为青岛城市跨越发展的关键。
杭州市早在新世纪初就确立了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目标,在做精做优城市环境及以一流的环境品质吸引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产业方面积累了经验。当前青岛市正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突出“共建共享型”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品质导向,对标学习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湾区与先进城市的经验,推动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城市品质蝶变,让青岛这座中国北方最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湾区城市更具特色与活力。
供稿:何 晨
审核:李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