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创新: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路向-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自主与创新:教育现代化的中国路向
  发布时间:2023-10-19 11:29   来源:城市怎么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先手棋,教育现代化意义深远。像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超大规模人口国家,在教育上如果没有自身现代化元素、路径或体系的持续创新发展,几乎是很难想象的。

01 何谓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需建立在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从主流的社会现代化理论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具体而言,既可以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型发展的动态的历史进程,也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

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后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和状态,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从定量分析视角来看,主要包括教育投入水平、教育普及率、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以及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等指标。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描述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扫除青壮年文盲、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02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兼顾中国特殊国情。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教育现代化滋于中国,长于中国,成功实践于中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华本土特征。在拥有14亿人口且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而开辟出的现代化之路。既可以在较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公共教育投入低的情况下,实现跨越式的现代化教育发展,又可以在较发达国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全国范围教育普及、教育公平,使教育现代化成果直接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教育这一大事的优越性。

2.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基于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国情,独辟蹊径的现代化模式。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就是在追求独立自主、实现独立自主,而又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并以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达到的教育成就。可以说,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自主探索路径打破了“唯西方式”“唯英美式”教育现代化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在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中国教育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同时给那些既希望加快教育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模式借鉴。

3.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优先”战略,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将人民置于主体性地位的教育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贯彻共建共享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过去几十年间,党和国家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切入点,聚焦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追求,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民生工程,有效破解了新时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5.坚持高质量的公平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质量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教育的根本保障,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主题。坚持高质量的公平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不懈追求。从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到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等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再到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同频共振已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6.坚持开放式创新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是延续我国传统教育的模板,更不是简单照搬西方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在坚持教育开放背景下的不断创新。从外部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式地广泛吸纳西方现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并在与世界接轨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从内部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充分汲取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思想,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并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造创新,加速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开放式创新正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03 后来居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规模、教育投入和教育基础设施以及教育产出等主要指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教育规模现位居世界首位,受教育人数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分别为4628 万人、1.59亿人、4053 万人和4655万人。

2.教育普及化水平再创新高

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3.教育投入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十年实现不低于4%的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 9.4%,高于同期gdp 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教育成为国家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历史性成就。

4.教育国际化呈现新格局

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广泛多元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代表性举措之一。中国教育系统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中国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教育学生占比达76%,同181个建交国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5.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新时期,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86.2%的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达3000万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深化,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汇聚海量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据统计,2020年入库课程达7.9万余门,各类媒体资源数量超过37.8万条,涵盖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多个方向。

04 面向2035: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这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描绘了美好前景和奋进方向。

1.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公平

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公平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做到公平教育与优质教育有机结合。第一,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即通过教育一体化的全过程建设,全面完善办学条件统筹规划,逐步改进教育条件与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全方位提升教育供给能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第二,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以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为价值取向,不断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基本教育公平的全覆盖到更高质量教育公平的广覆盖。第三,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整合、有效衔接与相互沟通。并以此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依托,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推进教育治理的多主体参与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第一,要积极推进教育法治体系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的依据、规范与程序,逐步构建起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与监督的教育法治新格局。第二,坚持推进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权责划分,增强不同层级、不同职能行政部门间的协同规划与行动能力。第三,构建政府、学校、 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着力发挥不同类型治理主体在标准制定、服务供给、信息反馈、过程监督、结果评估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教育治理的常态化机制。

3.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文化教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新时代我国应加快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并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第一,树立数字化时代的新教育观念,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政策保障与物质保障。第二,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第三,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4.打造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第一,优化教育交流合作国别与区域布局。在深化与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交流的同时,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对话,并有针对性地与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区域开展教育政策对话与沟通。第二,提升出国留学效益与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教育高地。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对外传播,主动为解决世界性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123.

[2]王国平.关于天元公学的思考.《研究通报》2023年4月.

[3]王洪川,胡鞍钢.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趋势与路径选择——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1,42(11):17-26.

[4]程天君.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历程、特征与战略方向[j].人民教育,2022(22):19-23.

[5]苟鸣瀚,刘宝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书写与经验阐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3(03):9-16.

[6]贾永堂,李娜.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与主要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24-31.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23-10-14).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8]新华网.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eb/ol]. [2023-10-14].http://www.xinhuanet.com/edu/20220927/990d04e5a4e9452b9fd98629c2804f88/c.html.

审核:方志明

  作者:毛智辉  编辑:陈俊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