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开馆十周年。据了解,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是中国乃至世界首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境下,想要建造一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低碳科技馆并非易事。2010年春天,国内低碳问题研究、科技馆展示研究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汇聚钱塘江畔,召开数场座谈会、评审会,为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问诊开方”,建言献策。以“低碳”为主题建造科技馆,具有前瞻性、时代性、挑战性,体现着杭州这座城市的眼光与勇气,也充分表明了杭州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时任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建设领导小组总顾问的王国平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展示概念方案专家评审会提出,“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必将为杭州打造低碳城市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年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砥砺前行,探索出一条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在主题展览、特色活动、学术研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我们邀请到了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接受我网专访,回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十年发展,提出新的愿景与期望。
央广网:2010年8月,您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展示方案专题汇报会上指出,要在展示低碳地球、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上狠下功夫,确保如期建成并开放世界一流的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使之成为中外游客必到、杭州市民常到的著名旅游场所。今年是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十周年,您认为当时的愿景实现了吗?
王国平:2003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将“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杭州发展的总纲领,围绕生态省的创建、“绿色浙江”的打造,发挥省会城市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天堂硅谷”和“低碳城市”建设,并在2009年召开了全市建设低碳城市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技馆。
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十多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研究,杭州围绕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低碳城市的目标,成功获得低碳中国贡献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低碳时代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低碳科技馆围绕低碳知识教育基地、低碳生活普及基地、绿色建筑展示基地、低碳学术研讨基地以及低碳信息交流基地“五个基地”的发展定位,探索出一条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成为浙江省内唯一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科技馆。
随着“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提出,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国字号”科技馆将面对更广阔的前景和更重大的使命,要进一步把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打造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窗口”。
央广网:2003年2月,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向杭州市委、市政府呈送《切实重视科技馆建设,努力提高公众科协文化素质》的建议,要求建设杭州科技馆。您当时作出重要批示:“赞成建科技馆。关键能否用改革的思路走出一条‘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来提升杭州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您当时也提出,要全力支持和推进科技馆的建设,以真正发挥其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您还记得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吗?
王国平:我们认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统筹兼顾,要实现“三效合一”,关键在于坚持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应包括经济类基础设施、社会类基础设施、生态类基础设施,科技馆就属于城市社会类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必须适度先行。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公共投资的重点是提供道路、运输、供水电等,为城市生产企业创造条件,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随着城市进入发展新阶段,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把公共产品的投资重点转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城市基础设施范围扩大,从经济类基础设施扩大到社会类和生态类基础设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溢出效应,产生级差地租,带来城市增值。其隐性的表现形式为地租和级差地租,其显性的表现形式为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是各级政府作为城市全民(国有)所有制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向全民(国有)所有制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和级差地租。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溢出效应,做到应收尽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是实现“三效合一”的首要途径。社区是社会和城市的基础、细胞,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实现三生融合的空间载体。城市基础设施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区化”才能使城市基础实施的公共产品属性真正落地,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社区化”才能使城市基础实施的溢出效应最大化,实现基础实施投入产出比、性价比、费效比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效合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所在的高新区(滨江)及其毗邻的杭州奥体博览城采用了社会类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即cod模式、sod模式,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带动土地的增值,进而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一大批城市社会类基础设施不仅没有给政府财政造成负担,而且还以一流的综合环境吸引一流的科创人才,创办一流的企业,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进而打造了一流的城市,不仅成功举办g20峰会,还将成为第19届亚运会的主阵地。
央广网:一座低碳科技馆落地在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是怎样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的?这对助力杭州发展成为低碳城市,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国平:杭州建设低碳科技馆意义重大:一是落实“八八战略”构筑“绿色浙江”的重要举措,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三是建设低碳示范城市的重要举措,四是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杭州的重要举措,五是应对全球气候暖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运行模式、市民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更是城市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低碳城市,是杭州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标”。低碳科技馆通过全方位、互动式、科技感的展示手法,讲好低碳故事,注重杭州特色,让市民游客感受“六位一体”低碳城市对生活品质提升的重大意义。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经济。一是推进结构低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形成高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培育基底低碳,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及其设备制造产业。三是加快方式低碳,实施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开发低碳科技,推进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建筑。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屋顶绿化工程”,扩大太阳能光电光热等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发展。坚持高效能管理,实行设计标准化、施工环节规范化和验收环节闭合化的建筑节能管理模式。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交通。一是坚持“公交优先”,构建杭州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品质大公交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免费单车”系统,缓解城市交通行车难、停车难,解决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生活。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建设“低碳家庭”,打造“健康城市”,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各方面、各环节做好节能减排减碳,鼓励“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环境。全力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大力实施西湖、西溪、运河、市区河道等综保工程,保护好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等重要水资源,打造“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的新格局。
杭州要坚持打造低碳社会。一是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坚持“大疏大密”,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摊大饼”式城市扩张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浪费。二是研究制订低碳的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绿色办公、绿色学校。三是深化“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实现垃圾处理环节的低碳化。
央广网:您曾提出科技馆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普场所,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眼光、生动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大众介绍、传播最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市民服务。您认为助力全民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为目前科技馆建设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王国平: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关键还是要从教育抓起,要破解“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问题,构建“轻负担、高质量、低成本、真均衡”的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在科学精神的激发、文化素质的培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上获得归属感、舒适感、成就感和科技感。
以我们正在打造的“天元公学”为例。一是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型校园。校园建设服务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以校园立体绿化为抓手,充分利用花箱绿植等手段,打造科学合理的植物构成,增加校园总“绿量”,倡导低碳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与浙江自然博物馆合作,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体验馆,打造国内生态文明实践体验教育阵地标杆。二是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园社区。“天元公园社区”是立足教育综合体理念和“公园社区”目标,以天元公学为中心,以15分钟教育生活圈为覆盖范围,彰显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的教育导向型公园社区。“天元公园社区”既具有“望山见水”的公园景观系统,又具有“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共享、活力、人文、生活场景,将成为杭州建设“公园社区”“公园城区”“公园城市”的样板和示范。三是推进生态文明素质养成。把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进每一位师生的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低碳氛围、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减碳活动。提倡“一讲”(讲卫生)、“二爱”(爱绿护绿、爱护公物)和“三节”(节水、节电、节约粮食),倡导学生养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的自觉行动意识。通过对多元立体的生态校园中植物花草、鸟类昆虫的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索自然规律中的科学奥秘,领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感知人与环境的重要关系,将校园打造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第二课堂”。
就低碳科技馆的提升而言,则要继续坚持“四结合、四为主”,即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以专业性为主;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以普及性为主;展示内容与展示手法相结合,以展示手法为主;面向青少年与面向成人相结合,以面向青少年为主。
央广网:您曾提出,更要突出展馆的国际性,打好国际牌,即用国际通行语言,表达全球低碳的“普世”价值理念和目标。在国际化方面,现阶段已做了哪些工作。下一个十年,您认为还需要再哪方面下功夫?
王国平:《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谁在这个问题上态度积极、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谁就能在道德文化上占据制高点,树立起有责任感的良好形象,赢得肯定和赞誉,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杭州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扮演好“世界公民”角色,履行好“世界公民”责任,在国内外进一步树立起负责任城市的形象,使低碳城市成为杭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我们在西湖申遗过程中,时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同志的建议就是西湖申遗一定要打“减碳牌”,这是世界通行的“语言”,是全世界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即便把西湖说成一朵花,外国专家也未必听得懂,但我们一讲西湖在减碳上的重大作用,外国专家马上就能理解。
在2009年建馆规划时,杭州就明确提出,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和“国际牌”,做好资源整合文章。十年来,低碳科技馆在主题展览、特色活动、学术研讨和国际交流方面都开展了大量活动,作为杭州乃至全国低碳科普窗口和“一带一路”发展的交流窗口,接待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批次团队。巴基斯坦《科技时报》曾专版介绍,“杭州低碳科技馆应该属于全世界每一个城市”。因此未来十年,低碳科技馆仍然要坚持打好“四张牌”。
要打好“杭州牌”,继续高举低碳城市的大旗,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低碳成为杭州打造“生态市”的“金名片”。
要打好“浙江牌”,积极争取省科协和省内高等院校、院士专家的支持,推动浙江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赋能“绿色浙江”建设。
要打好“中华牌”,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委和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及其他院校对低碳科技馆的支持,加强与国际、国内“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联动合作,打造平台型、兼容性、国家级、国际化的低碳科技馆。
要打好“国际牌”,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联系交流,使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真正成为国际级别的低碳知识中心、低碳普及中心、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低碳信息资料中心。
勇立潮头敢为先,乘风破浪正当时。如今的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已然成为了集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和低碳信息传播等职能为一体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也成为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的“第二课堂”。展品展项集科学性、趣味性与互动性为一体,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据了解,每天的来访人员一半以上都是青少年,他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收获,在这里点亮科创梦想。
近年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坚持以“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坚持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展示内容,提升展教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也期待着,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可以持续普及低碳科学技术,为杭州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努力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杭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监制:夏倩
策划:姜頔
文字:姜頔
拍摄:尚天宇
校对:程欣
鸣谢: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城市之美研究院